各教学单位: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给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学生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加快培养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教育活动全过程,提高我校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展示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团队创业的热情。学校决定,举办第十一届大学生创新大赛校内选拔赛(以下简称校赛),遴选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参赛团队。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校赛主题
我敢闯,我会创。
二、总体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聚焦“五育”融合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开启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新征程,深入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着力打造影响面广、带动力强的全校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教,探索人才培养新途径;以赛促学,培养创新创业生力军;以赛促创,搭建产教融合新平台。
三、组织机构
大赛设立组织委员会(以下简称“组委会”),由学校分管校领导及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负责大赛各项工作的组织开展。组委会人员名单如下:
主任:王伟、张勤芳、邢晓平
副主任:李爱国、余晓红、许伟、杨汉华、杨秀丽、高健、包雅玮
成员由各教学单位行政负责人组成。
大赛设立评审委员会(以下简称“评委会”),由组委会聘请各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企业家、风险投资界人士、青年创业典型等组成,负责参赛项目的指导和评审工作。
四、赛程设置
1.校赛初赛阶段。各教学单位提早谋划,在充分宣传、广泛发动的基础上,遴选优秀项目参加校赛。学校评委会对各学院选送的作品进行评审,选出若干件优秀作品参加决赛。
2.校赛决赛阶段。各团队根据反馈指导意见对参加决赛的作品进一步完善,做好作品的展示和答辩准备。2025年春学期开学后举办决赛。
3.决赛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各学院推荐的项目须在2025年2月21日前提交申报表、商业计划书和汇报PPT(申报材料格式请见附件)。申报表和商业计划书纸质材料请装订后提交一式一份,由各单位收齐后按本科和研究生分别报送至创新创业学院和研究生院。
五、奖项及奖励设置
校赛按照赛道组别,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并颁发获奖证书。奖项数量原则上分别按照参与决赛作品总数的5%、10%和20%进行设置。
对于积极组织遴选报名和获奖团队所属学院,学校将在2025年各学院学科竞赛经费总额里给予追加经费投入,该经费不作为奖金发放,由各单位用于项目培育。
六、参赛要求
1、总体要求
参赛项目能够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各领域现实需求,充分体现高校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培育新产品、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制造业、农业、卫生、能源、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工智能、数字技术与教育、医疗、交通、金融、消费生活、文化传播等深度融合。
参赛项目应弘扬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健康、合法。不得含有任何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其他法律法规的内容。所涉及的发明创造、专利技术、资源等必须拥有清晰合法的知识产权或物权。参赛项目如有涉密内容,参赛前须进行脱敏处理。如有抄袭盗用他人成果、提供虚假材料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或大赛精神的行为,立即取消参赛资格和所获奖项,并自负一切法律责任。
参赛项目已在工商部门完成登记注册的创业项目,报名时须提供营业执照、登记证书、组织机构代码证等相关证件的扫描件、单位概况、法定代表人情况、股权结构等。参赛项目可提供当前真实财务数据、已获投资情况、带动就业情况等相关证明材料。各学院必须严格开展参赛项目审查工作,确保参赛项目的合规性和真实性。审查内容主要包括参赛资格以及项目所涉及的意识形态、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荣誉奖项等方面。
参赛项目以团队为单位报名参赛,允许有外校学生参与组建团队。每个团队的参赛成员不少于3人,不多于15人,须为项目的实际核心成员。指导教师以2-3人为宜。参赛团队不可借用他人项目参赛。
往年参赛项目,如有较明显的突破或改进,可继续参赛。
2、赛道分组及要求
根据参赛申报人所处学习阶段、项目发展阶段、项目性质和特点,各赛道分为以下组别(见表 1.1)。
表 1.1 各赛道分组情况
高教主赛道 | 本科生组 | 创意组 |
创业组 |
研究生组 | 创意组 |
创业组 |
红旅赛道 | 公益组 |
创意组 |
创业组 |
产业命题赛道 | 产教协同创新组 |
区域特色产业组 |
(1)高教主赛道
高教主赛道参赛项目团队应认真了解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及要求,结合以下分类及项目实际,合理选择参赛项目类别,根据“四新”“人工智能+”建设内涵和产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类型(见表 1.2)。
表 1.2 高教主赛道项目类型
项目类型 | 项目内容/内涵 |
新工科 |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工程、工业自动化、新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工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
新医科 | 现代医疗技术、智能医疗设备、新药研发、健康康养、食药保健、智能医学、生物技术、生物材料等领域,符合新医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
新农科 | 现代种业、智慧农业、智能农机装备、农业大数据、食品营养、休闲农业、森林康养、生态修复、农业碳汇等领域,符合新农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
新文科 | 文化教育、数字经济、金融科技、财经、法务、融媒体、翻译、旅游休闲、动漫、文创设计与开发、电子商务、物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工作、家政服务、养老服务等领域,符合新文科建设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
“人工智能+” | 聚焦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赋能千行百业智能化转型升级,符合“人工智能+”发展理念和要求的项目。 |
高教主赛道根据参赛人所处学习阶段,分为本科生组、研究生组,根据项目发展阶段,再各分设创意组、创业组(见表 1.3)。
表 1.3 高教主赛道项目组别及要求
项目组别 | 项目要求 | 人员要求 | 其他要求 |
本科生 创意组 |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成员均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 |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
本科生 创业组 | 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或毕业 5 年以内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即2020 年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 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 1/3。 |
研究生 创意组 | 参赛项目具有较好的创意和较为成型的产品原型或服务模式,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项目成员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本专科生。 | 学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能参加本组比赛(科技成果的完成人、所有人中参赛申报人排名第一的除外) |
研究生 创业组 | 参赛项目须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注册)。 |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且为参赛企业法定代表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研究生,或毕业 5 年以内的全日制研究生(即 2020年之后的毕业生)。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国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 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10%,参赛团队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 1/3。 |
(2)“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
参赛申报人须为项目负责人,须为普通高等学校全日制在校生(包括本专科生、研究生育),或毕业 5 年以内的全日制学生(即 2020 年之后的毕业生育)。企业法定代表人在大赛通知发布之日后进行变更的不予认可。
参加红旅赛道的项目,根据其性质和特点,分为公益组、创意组、创业组(见表 1.4)。
表 1.4 红旅赛道项目组别及要求
项目组别 | 项目要求 | 其他 |
公益组 | 参赛项目不以营利为目标,积极弘扬公益精神,在公益服务领域具有较好的创意、产品或服务模式的创业计划和实践。 | 参赛申报主体为独立的公益项目或社会组织,注册或未注册成立公益机构(或社会组织)的项目均可参赛。 |
创意组 | 参赛项目基于专业和学科背景或相关资源,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推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 | 参赛项目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尚未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 |
创业组 | 参赛项目以商业手段解决农业农村和城乡社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社区治理,实现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同发展,推动共同富裕。 | 参赛项目在国赛通知下发之日前已完成工商等各类登记注册,项目负责人须为法定代表人。项目的股权结构中,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股权不得少于 10%,参赛成员股权合计不得少于 1/3。 |
(3)产业命题赛道
产业命题赛道针对企业开放创新需求,由产业代表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基于真实需求进行命题,高校师生团队揭榜答题,通过校企对接后方可参赛,打通高校智力资源和企业发展需求,协同解决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技术、管理等现实问题。具体要求待省赛发布后另行通知。
七、具体要求
1. 该项赛事的国赛获奖已经纳入省委省政府考核高校高质量发展(省委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的核心指标,纳入省品牌专业建设专项经费分配的绩效评价因素,省里对国赛获奖项目进行经费奖补。同时,获得省赛一等奖项目相关教学研究可优先参评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不占用学校推荐名额。
2.各单位应高度重视,牵头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协调各专业系、课程组、学生科、实验中心等各部门共同参与,结合本学院实际情况,制定详细方案,打造优质的参赛项目,重点关注杰出校友项目、教师成果转化项目、有重大突破的科研项目等。
3.要大力宣传和广泛动员,让更多的同学了解并参与到活动中来;要积极组织跨学科、跨年级乃至跨学院、跨学校且具有较强设计运作能力、优势互补的竞赛团队;要加强对参赛同学针对性指导,同时对广大同学进行创业教育,提高青年学生的创业素质;要积极联合学校和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学生参加创新大赛创造条件,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不断提高活动质量。
八、联系人及联系方式
创新创业学院联系人:郭华、李爱国
创新创业学院联系方式:88298810、13515136996、13851072508
创新创业学院联系邮箱:51226973@QQ.com
研究生院联系人:杨婷婷
研究生院联系方式:88298663、13401773631
研究生院联系邮箱:yanglucky8768@126.com
其他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附件1:第十一届大学生创新大赛参赛项目申报表
附件2:商业计划书撰写要求
创新创业学院
教务处
2025 年 1 月 6 日